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我与智能车不得不说的故事
lijian | 2012-09-03 14:50:30    阅读:7449   发布文章

看到今年飞思卡尔在微博上举办的我与智能车不得不说的故事,走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开始回忆这几届智能车竞赛参与报道的过程中遇到的人,事和自己的成长,我想作为一个对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有比较多参与和一定情感植入的媒体从业人来说,我也应该动手回忆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记忆片段,权当是一次闪回吧!

2006年,我是第一年加入《电子产品世界》,加入后接到的几项工作中就有一个是智能车竞赛专栏的论文修订。那是智能车竞赛的第一届,那年竞赛的全名是“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辆邀请赛。虽然自己在前往清华参加总决赛现场之前对智能车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在比赛现场被震撼了,现场观看智能车的感觉与文字上的描述不可同日而语。第一届的比赛戏剧性是很强的,这点在第七届决赛的现场与一些老师聊起来的时候大家依然记忆犹新。戏剧性的由来就是清华2队最后一圈的急速狂飙以及背后的赛道记忆。“规则说明,智能车在赛道上连续跑两圈,并记其中最好圈成绩为比赛成绩。这个规则让赛道记忆成为了可行。”这段文字,记录于《电子产品世界》杂志2006年第8期的160页,论文的题目叫《智能车赛道记忆算法的研究》,第一作者周斌,这个名字在第七届的技术交流会上依然有人提起他开发的一款软件,但是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当年夺冠队伍里唯一的一个研究生,也是赛道记忆算法的主要执行人,现在他作为某国内测控企业教育产品总监,也许大家在电子教学中使用的一些课件是他参与开发的。这些故事,是多年后在一次采访中偶然聊起的,这也让彼此有了更多的话题。

\
第一届赛道的细节

第一届的比赛,那时的赛道还很简陋,那时参加的高校数量不多,那时候赛道的周围模仿韩国比赛插满了标志边界的小栏杆。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交大speedstar队自动化专业的参赛选手坐在我的身边,在最后一个出场的清华2队第一圈跑完之后已经准备庆祝冠军到手了,随后被最后的结果惊呆了,当我提及赛道记忆,他们也听说过,但是没有采用。这位我现场采访过,并且向他介绍简单的赛道记忆内容的男生,现在是否还会关注智能车竞赛,如果看到这里,想起坐在你身边的我,欢迎和我联系!

第一届最大的笑话是,我一直在寻找只通过邮件联系的卓晴老师,当同学告诉我卓晴老师在赛场上时,我怎么寻找都没有发现场地里有女老师的身影,这位有着独特意境名字的老师,我第一届决赛的现场始终无缘得见。想起后来其他人与我同样被名字所误导,就真的变成一个趣谈了。

第二届在上海交大的比赛,因为是我同事去参与,所以我没有观摩现场,不过这一年我依然承担着竞赛论文的编辑工作,相比于第一届,这一届的论文不是以清华为主,也不是均为组委会提供的参考指导,而是更多的来自于参赛选手的技术报告,因为这一年,竞赛规模扩大了,不再是邀请赛,冠军也终于归于东道主上海交大。

第三届比赛,移师东北大学,那时候全民的奥运热情仍未消退,而在东北大学的体育馆里,这份热情在赛道上延续。这一年的比赛分了两个组别光电和摄像头。这一届留给我的回忆最明显的是两点,一个是两个组别的特等奖各有三个,但是赛场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了最后摄像头组夺冠的东道主东北大学猎豹队上场比赛的女队员身上,作为智能车赛场上难得的女选手,又是东道主夺冠队,围着她拍照、交换联系方式的媒体很多,似乎只有我置身世外,因为这也许是她惊喜的包围,但绝不是是她向往的。因为就在之前,我遇到了一位第一届参赛的杭州电子科大的选手,他似乎认出了我,这一次他以研究生带队老师的身份出现,我们聊了一些感悟,关于智能车对学生的价值,从那一刻我明白了快乐的重要。这两位现场给我记忆深刻的同学,如果你们也读到这些文字,我也希望有机会能与你们面对面重新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那位夺冠的女同学,也许当时我是最不积极与你套近乎的人,但我想当年和你交换联系方式的那些编辑记者同行们,现在对你依然有深刻记忆的只剩下我了吧!

这届大赛还特别邀请了韩国智能车大赛的获奖者进行了现场的车模演示,韩国的媒体也一同前来。同时来自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代表观摩了比赛,共同计划筹备亚太地区的智能车大赛,只是这样的国际竞赛一直没有成行。这一届竞赛,北京科技大学开始崛起,他们两个组别均拿下了特等奖,为以后该校成为重要的强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届比赛就是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这也直接带热了该校的智能车氛围,以至于现在每年几千人参与到智能车制作中,可惜我因种种机缘没有参与到现场。不过通过邮件,认识了卓老师介绍的很有潜力的杨珏老师,以后成为每次见面总要聊两句的好友!

第五届的比赛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届比赛的结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收获了4个特等奖,让承办的该校教务处副主任心里很是矛盾,原本校领导要求至少拿下两个特等奖,结果拿了4个领导反而不高兴了,这是小插曲不是主要值得回忆的。这届第一个回忆的地方是电磁组的举办,记得之前跟邵贝贝老师沟通的时候,明确开设电磁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大学里学点模拟应用,别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确现在的学生,偏重数字,模拟的基础反而只剩下书本了,用电磁组智能车来带动模拟知识还是很有意思的,“本科生能明白会用LC震荡就可以了”,这是当时邵老师评价电磁组对模拟教学的意义的原话。第一次电磁组比赛稳定性一般,完赛率不够高,但是结果让人很意外,广技师拿到冠军是很多人意料之外的,但他们的参赛选手确实很优秀,“电磁线圈是自己绕的”这是技术交流会上最让大家吃惊的一句话,这点确保了电磁线圈的性能与可靠性。当然后来因为机缘,和广技师几位同学与老师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届的创意赛也是第一次公开由参赛选手投票决定胜负。记得在宾馆赶文章的第一天上午,门口的西北工大的创意赛选手在楼道里调试作品,我详细的看完说你们一定能进决赛,最终幸运言中,诧异的是他们中有专门的机械专业选手,让他们的设计更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后来曲老师说的他们每次创意赛必备的杀手锏。遗憾的是,当年那四个在楼道里调试作品的选手,留下了联系方式,我发邮件却没有回应,让我深以为憾,不知道现在看到本文,是否记得起我?这届的赛后的技术交流会,当时韩国的车队受邀前来做相关技术报告,让很多参与的同学受益匪浅,补充一个花絮是,当时韩国记者在技术交流会现场采访邵贝贝老师,问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怎么看,我偷听了几句回答,很有意思!

这中间的2011年6月,第五届的三个冠军队(北科大,广技师和杭州电子科大)受邀去了美国FTF比赛,最后前三名是必须的,不过现场电磁组才是最吸引眼球的,罗切斯特学院的华裔Kenneth W.Hsu教授表示,多年前他就带着学生研发过智能车,不过看到中国学生用电磁技术实现导航还是感到很新颖,而电磁赛车的速度之快也令他很惊讶。在这里的比赛,两个特点,一个加了虚线,一个是加了缓冲隔离带,对赛车是个考验,是国内以前没有遇到的。多点判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问题,在美国时,墨西哥一款赛车用的是单点判决,经过中国选手简单点拨之后成绩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用的恰恰是多点判决。“赛后相比于其他两个国家的参赛学生,中国学生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太多的兴奋,是淡定还是大将风度,亦或对如此成绩早就胸有成竹?也许,我们愿意这样去称颂他们的表现,但是我更担心的是快乐的缺失。”这是在赛后报道中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以后我关注智能车赛的一个新重点。这是我和几只智能车队的参赛选手最接近的一周,一起出发一起转机,一起参与比赛并一起回国,让我深入了解了很多智能车竞赛的老师与同学,也尽我所能帮电磁组的选手和现场的Andy进行沟通铺设电磁导线等等。比赛总会过去,但朋友是永恒的。

中国选手亮相FTF

第六届的比赛,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这届比赛我只看了决赛最后半天的部分,虽然正值8月,但气温被细雨拉得很低,客观说,这届比赛是真正的群雄逐鹿的开始,8个学校瓜分9个特等奖名额,电磁和光电组的三甲成绩已经不输给摄像头组了,而且这届比赛的完赛率相对很高,速度也逐渐加快,我想这是组委会决心改革的前提吧。关于这届,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卓老师自己开发了一个短信平台,但是没有过滤功能,结果因为当时的一个争议判罚让众多参赛选手利用短信平台发出了声音,最终提醒了仲裁委员会根据录像改判。这届的摄像头组前两名最后都被仲裁委员会取消了成绩,确实有点特别。这届比赛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创意赛开始使用32位的Kinetis MCU,下一届也会开放给竞速赛,慢慢的智能车竞赛将逐渐过渡到arm平台的MCU,符合飞思卡尔的市场趋势,但是对智能车竞赛的促进作用,我个人持保留意见,有些意见并不好在这里说清楚。这届的人物中,可能最值得留意的还是西北工大的那位再次上场的同学,虽然没有任何交集,但是我能体会到他心里的压力,而我也算是带给他压力的众多人中的一个,可以说看着他走到仲裁组观看录像然后再次走上赛道重赛,这段历程对一个大三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沉重。

第七届的比赛,刚刚在南京结束,相关的内容见本届的详细报道,应该说,赛道的改进对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而这届,曾经获得电磁组第一届冠军的广技师的选手都已经可以带队参加创意赛了,我就不告诉你们我让他们在决赛解说上美女,并且最后取胜的事情了!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sdlibin007  2012-09-03 19:08:48 

哥们说的太好了,虽然我到现在只做了不到一年的智能车,但是各种感触综合起来确实颇多!!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