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消费电子产品的竞争中,价格、性能与特色缺一不可,性能和特色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设计能力和创意能力,而价格这个看似最无关技术的因素却往往成为真正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
究其原因,性能和特色都是可以被人模仿甚至超越的,几乎任何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消费电子产品推出市场之初价格都是居高不下,然而在一系列跟风之作面世之后,又不得不自降身价,与竞争对手血拼价格战。Apple可以把它的iPhone和iPad推出来,却很难坚持其居高不下的产品定价。可以说,在确保性能和创意的领先性前提下,如何压低产品价格才是消费电子企业竞争的核心。
考虑到税收、销售环节预留利润和宣传手段等方面的支出,最终产品面对消费者的售价与出厂时的BOM(这里并非只是硬件成本,包涵各种成本分摊)成本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售价是BOM成本的2-4倍),当然视行业而定,这两者之间的价格差有天壤之别,但一般而言,BOM成本每降低1分钱,可以为最终售价带来4-5分钱的降低。即使BOM与售价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在时下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已经很少有高利润率的企业存在了,因此任何可以压低制造成本的举措,都是消费电子企业为之疯狂的环节。
当一个个设计生产环节已经逐渐程序化和模块化之后,运营过程的利润压低空间进一步缩小,绞尽脑汁之后,降价的刀开始举向测试环节。当然,降低测试成本的前提是不能牺牲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很多测试厂商的市场和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客户反复提出同样的问题,“你们的产品能不能卖便宜点?”。对于用户而言,仪器便宜一点自然测试的成本就会降低一点,进而可以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这样的市场需求就促使仪器厂商需要重新评估市场的竞争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战略。只不过,仪器厂商也要混口饭吃,客户要求仪器降价的同时却又要求更多的性能,这无疑增加了仪器降价的难度,正如某仪器厂商市场经理坦言,客户要求我们如他们的产品般降价,可是降价之后他们的产品可以从100万的销量暴涨到1000万,其中的成本摊薄显而易见;仪器厂商却很少能从降价中真正获益,因为市场就这么大,比如富士康一年出货可以增加上亿部PC,而相关的检测仪器并不会增加多少。
与此同时,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已经不再是多年前的消费电子产品了,一款最先进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越5年前最好的PC,现在的主流配置PC不逊于5年前的顶级服务器,性能的提升需要更为强大的测试功能加以支持,一个抽象的统计,同等市场定位的产品在10年间价格下降了30%以上,而需要的测试性能需求提升了300%。
测试设备对技术要求相对更高,因此这个行业的竞争远不及其他行业那么惨烈,各个厂商间的利润也始终保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只不过,经济危机让更多电子企业提升了压缩成本的迫切需求,对于测试厂商而言,测试仪器的价格或者说测试系统的成本并不是不可降的。虽然对于很多消费电子产品而言,测试成本降低在摊薄之后实在少得可怜,但对于价格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市场,既然连核心芯片1美分的成本都要锱铢必较,为何不独辟蹊径尝试更为廉价的替代测试解决方案?
消费电子的测试变化需求中,最具代表性的测试难题是信号。10年前的消费电子电路板跑的还是以kbit/s为单位的信号,现在高端的消费电子产品都已经接近Gbit/s,照这个速度,5年后的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上的数据传输已经很难出现XXXMbit/s的标称值了。此时,测试的问题不是信号速度增加带来的捕捉难度,而是当信号传输的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信号就不只是电信号这么简单了,相关电子零部件的高频特性也愈显重要,如PCB、缆线、连接器等过去被视为单纯桥接作用的零部件,为满足高频应用的需要,现有规格逐渐纳入了衰减、特性阻抗、串音、传输延迟、传输延迟时滞、隔离效果、信号抖动等高频特性的项目。信号与其传输导线一起演变出射频微波信号的特性,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显示界面、存储器总线到I/O接口,全部走入高频传送的国度,这一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的信号完整性测试需要,必须应用射频微波领域的信号分析才能实现对消费电子信号的测试,于是高频参数的测量便浮出了台面。最典型的高速串行传输测试,当传输速度达到5Gbit/s,测试就必须具备微波信号分析,才可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
虽然已经步入高频微波阶段,跑在电路板上的高速信号产生的微波化特质却又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微波信号分析功能,可是,以传统的方式又不得不采用微波测试方案才可以实现精确测试。几家主要的测试仪器厂商其实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高速串行测试信号的完整性和高频信号最主要的S参数测试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矢量网络分析仪产品(VNA),不低于20万美元的设备在雷达和微波领域价格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消费电子测试而言实在有点杀鸡用牛刀之嫌,而且还需要专门的微波测试人员培训,测试时间也多在半小时以上,大部分消费电子企业很少会有机会和真正的微波技术打交道,养这样的专业人才略显浪费,测试效率也不高。测试仪器厂商的降低成本解决办法是用数字示波器,目前三大示波器厂商都有用取样示波器附加测试模块的测试方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仅成本上降低了到10-15万美元,而且取样示波器的操作非常类似数字示波器,测试工程师非常熟悉,操作效率出色。
即使采用后一种替代方案,依然需要百万人民币左右的前期测试成本支出,如果能将这个成本再降低,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比如,对于热门的高速串行应用而言,如果以500万为单套测试系统支持的出货量基准,采样示波器方案的支出依然存在着0.2元多的成本分摊,能不能价格再继续降低一些,比如降到几十万?具体的,对于目前正在期待起飞的USB3.0,1.5元和1.4元之间的成本差距可能决定了所有整机厂商是在现在还是6个月后用其替代USB2.0放进整机,而这6个月,意味着USB3.0的投入回报率是100%还是200%的严肃命题(因为按照前文放大理论,这0.1元意味着最终产品0.4-0.55元的价格差)。如果公司业务只是需要测量高速信号的信号完整性、S参数,那么VNA的方案让你的测试成本支出是200万,采样示波器是100万,力科新推出的SPARQ系列信号完整性网络分析仪是40万,三者都能完成你需要的测试任务,你会选择哪一种?
当众多消费电子企业的管理者血拼价格战之时,不要只是把价格压缩的空间集中在运营成本、物料成本等方面,毕竟这些方面的成本已经接近底限,继续压缩面临着极大的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营的风险,其实测试过程同样是可以带来成本节省的。先期预见到测试环节的成本节省,企业往往能进一步提升自己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
只要能带来成本减少就是客户所喜欢的,测试仪器厂商纷纷嗅到了压缩测试成本需求的浓重血腥味,他们正磨刀霍霍准备在这个趋势中攫取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力科的SPARQ,如果能仔细去寻找,市场上还有许多全新的测试仪器和方案可以大幅降低一些新兴的技术交叉领域测试成本的支出。
在这样的趋势下,还不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测试过程,看能不能从中压缩出宝贵的成本空间!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